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37    次浏览
往生、成佛、度众生皆缘弥陀本愿力到了极乐世界凭什么可以“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”?“超出常论诸地之行”就是说,不是靠一般的、平常的次序,从初地到二地,到三地,不是这样的,而是超越的。“超”有两种:第一种是次第超。次第超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不从一地到二地,最后到十地,而是可以从最基础的一下子到十地。第二种是不次第超。什么是不次第超呢?不需要一定从低往高走,而是证高位也可以显现为低位,在低位也有高位的果德,这才叫“超”。比如,三贤内含十地的功德;十地可以降为三贤显相,甚至可以降为人天,这才叫“超”,是根本的“超”。在我们这个世界,低就是低,高就是高,这样还是常伦,还是一般的伦次、次序。极乐世界不是这样的,而是低位也可以含摄高位的一切功德,高位也可以降为低位来显现,这才叫“现前修习普贤之德”。“现前”就是当下。“普贤之德”是普遍的,所谓“普门遍入”,示现因地修相,普贤菩萨圆融愿海有这样的功德效果。我们这样的人,只念几句佛,到极乐世界就有这样的果证,那是我们的功德吗?不是,是“缘佛愿力故”。因为有“超出常伦诸地行故”,不是一地一地按次第的,而是当下修行普贤愿海,当下圆满,所以快速成佛。这是第三个证据。“因此横超三界,速得成佛,广度众生”,有这三愿——有第十八愿可以横超三界,有第十一愿可以速疾成佛,有第二十二愿可以广度众生。“开化恒沙无量众生”“现前修习普贤之德”,这样广度众生是什么样的状态呢?不是说佛果功德不圆满,然后再靠修习普贤行、积累功德来成佛,不是这样的。这是“果位普贤”示现因地修相,就是在果位上已经如第十一愿所说“必至灭度”,速得成佛,功德圆满;但是在极乐世界不可能显示佛相,必须回过头来示现因地修相。这就好像古佛再来那种意思,就是在果位上退下来,示现因地修相,来告诉其他人菩萨法式,引导众生。菩萨修行就是这样,要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要如何引度众生,是这样一种原理。“此成为有名的‘三愿的证’”,这三条愿的的确确、毫不含糊、毫不偏离地证明了,这都是靠阿弥陀如来的本愿力。“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(第十八愿)、彼土成佛(第十一愿)、还度众生(第二十二愿)”,这就非常清晰了,第十八愿“此土往生”;第十一愿“彼土成佛”,所谓“必至灭度”,在《无量寿经》同本异译当中说“证大涅槃”,“证大涅槃”就是指佛的果位;第二十二愿“还度众生”,“还”是从佛的果位,示现因相,对我们来讲,是成佛之后还(huán)回娑婆来度众生。“若凡若圣”,“若凡”,第十八愿主要是为凡夫讲的;“若圣”,第二十二愿里包含圣位菩萨。“若因若果”,从此土去往生,这是“因”;彼土成佛,这是“果”。“若往若还”,前往净土是“往”,回头到十方度众生是“还”。“自利利他”,自己成佛是“自利”,利益众生是“利他”。这些都是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。这么简洁的解释,含摄面特别广泛。所以说“凡是生彼净土,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,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”,这句结论是整部《往生论注》的核心要句。我们看下面这张图表。《往生论》整个结构就是从五念门到五果门,五念门为因,五功德门为果,这张表画得很清晰。“凡是”这两个字贯穿两句。“生彼净土”那一句,生彼净土,五念门为因,第十八愿是往生因;到净土后得的果是五果门里的前四种功德——近门、大会众门、宅门、屋门,这就是第十一愿。如果细分,近门和大会众门属于“住正定聚”,宅门、屋门应当是“必至灭度”。这是往生果,是往相,也是往相回向。第二句,到了极乐世界,“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”,这就是五果门里的第五种功德。第五果是园林游戏地门,菩萨度众生如同园林游戏一样,这种利益主要是显示第二十二愿的功能力用。这样就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来,这一切都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作用。普为一切阅读分享转载流布法布施者功德回向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