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37    次浏览
安顺畜牧业历时十年,产值从4.59亿元增长到44.5亿元,增长近10倍!去年,随着省政府《关于加快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》的出台,我市再次奏响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的山地牧歌。按照“稳定发展生猪,突出发展牛羊,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”的思路,近年来,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扶持、强化金融支持、推进项目落地,草食畜牧产业发展向好,仅开年来,全市新增存栏50头以上规模牛场45个,存栏300只以上规模羊场13个,实现了从粮食型畜牧业向草食型畜牧业转变的良好开局。转变模式促发展3月31日,阳光明媚,行走在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月霞村的草场上,草齐小腿肚,眼观牛群,宛如置身于草原。“月霞村现在有近1200亩的牧草种植面积,每亩牧草能给村民带来2000元的毛收入,每年可收割三次,种牧草的人家几乎都养牛,现在仅月霞村肉牛存栏就有2000头。”关岭自治县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,在月霞村,以前村民种玉米,养牛也是为了耕地,现在田地里几乎全部种上了牧草,耕牛也变成了肉牛,这一前一后的改变,得利于村里的养牛“大户”鸿龙养殖公司的入驻。鸿龙养殖公司是去年我市兴建的三个“千头牛场”之一,公司内现代气息十足的牛舍,使鸿龙公司成为我市规模化程度最高的肉牛养殖企业,“我们公司计划用1200万元,设计肉牛存栏量300头,现在公司正与农户合作,发展肉牛养殖,目前已经免费向村民发放80头能繁母牛,4月底前发放总量要达到200头”公司经理魏武才告诉记者。为了让“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实现最大效益,公司在建设初期,就与想养牛且有能力的农户签订了“养殖合约”,由公司免费向每家农户提供5至20头能繁母牛,在此后的6年内,每年出生的牛犊农户育肥后,公司按照市场价全部收购,并按照每头牛500元的标准给予农户补贴,这样不仅降低了农户养牛的成本,公司的肉牛存栏率也得以提升。月霞村养牛历史悠久,耕地不多,养殖资源并不丰富,“牛多草少”。作为畜牧业主管部门,市畜牧局利用争取到的项目、资金,指导帮助养殖户建标准化圈舍,修建青贮池、普及牧草种植和制作青贮饲料等技术。“以前想养牛,没有30万元,成不了规模,赚不了钱,现在我只花了3万元,就建起了200平方米的养殖场,并且还有20头受孕母牛,等到明年,我最少可赚10万元。”说起养牛,月霞村村民王金刚很是兴奋,“我修牛圈花了11万元,项目就补助了8万元,母牛公司免费提供不花一分钱,牧草畜牧局免费给种子、给肥料,自己种草养牛,成本就3万元。”王金刚的牛舍白墙灰瓦,和住房没什么区别。进入圈内,闻不到异味,为了让牛住得“舒服”,他每天得打扫3次卫生,牛粪挑到地里作为种草的有机肥。凭借王金刚的经验和干劲,他把赫赫有名的“关岭牛”养得毛光水滑,同时也实现了从耕牛向肉牛、自然放牧向种草养牛、传统养殖向小规模专业养殖的三个转变。 科技良种增收入“身高150厘米,体重2000斤,这头西门塔尔牛是我专门挑选的优良品种。”在西秀区轿子山镇什锦村千峰肉牛养殖场,一头身形巨大的肉牛吸引了人们的目光,据养殖场负责人叶本勇介绍,这头种牛仅是养殖场里众多优良品种之一。“我的养殖场里没有多少能繁母牛,我经营范围主要是育肥良种肉牛。”记者见到叶本勇时,他正在给牛喂饲料。当记者问到他一年收入时,他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,种庄稼不仅劳累,一年下来连本带利收入不过几千元。但发展肉牛养殖,收入就相当可观。“去年,我育肥的40头肉牛,就赚了50万元,今年,我又购买了一批牛犊,准备扩大规模。”如今叶本勇是什锦村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户,但在此之前,他对养牛却是“一窍不通”。“以前我不懂养牛,花大价钱买了100头牛,最后只活了80头,血本无归,多亏了畜牧局技术人员,我才渐渐地学会了养牛的知识。”为进一步提高畜牧产业科技化水平,市畜牧部门多次邀请专家深入乡镇、养殖企业,对全市养殖户及动物检疫人员进行专题培训,同时,从良种引进、人工授精、养殖技术培训入手,切实加大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。“在畜牧部门的帮助下,现在我不仅是村里的养殖能手,还是2014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,村民们的牛有什么问题,都会来找我,同时我也带领了80多户村民跟着我种植牧场、养殖肉牛,由我统一联系销售。现在我们村买进来的良种肉牛,牛犊喂养10个月,可卖到万元以上,一年毛收入在5万元左右。”叶本勇介绍说。调整路子提效益当前,我市正处于从传统散养型向规模健康养殖型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,标准圈舍、草畜配套、秸秆青贮利用已是我市牛羊养殖的基本模式。据统计,2014年全市存栏10头能繁母牛以上的规模场306个,存栏牛40头以上的规模场278个,存栏400只以上的规模羊场163个,饲养5头牛以上的养殖户占牛存栏数的60%以上,规模化程度逐年提高。今年,我市在深入推进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,结合省级能繁母牛扩群增量项目、“关岭牛”振兴计划等,以关岭、镇宁、紫云为核心,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肉牛产业,不断探索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“新路子”。同时,扩大牧草种植面积,加快草畜转化,改变人们以粮食当饲料养牛羊的传统思维,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由传统二元结构向“粮食作物-经济作物-饲料作物”三元种植结构转变,实现地尽其力、草尽其用、养畜增效。